当前位置: 首页>美丽滨城>了解滨海>滨海概况>城市建设
  • 着力提升产业能级质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突出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引领作用持续增强,联想智慧产业园首座生态级“零碳工厂”正式投产,天津360科创园开园,新智物联感知产业园、元旭半导体等项目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凯莱英化学大分子项目竣工投产,药明康德新药研发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合源生物CAR-T细胞治疗新药成为国内首个全自主创新靶向产品。航空航天产能持续扩大,空客第二条总装线开工建设,赛峰短舱装配维修、海特空客A321客改货等重大项目落地,“吉祥鸟”多用途直升机成功首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环欧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竣工投产,力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氢能示范产业园首批氢燃料电池重卡运营项目启动。优势产业转型发展。坚持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新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家,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102家,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绿色石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渤化南港新材料园一期、北燃LNG一期等百亿级产业项目投产运营,中石化南港乙烯与英力士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临港新材料产业园获批,乐金化学转型提升等延链补链项目落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布局,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三大整车企业加快向新能源转型、智能化迈进,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2倍,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工厂竣工,生态城、东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大船天津船舶基地等项目落地,国际领先的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聚集区加快建设,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首创“离岸电商”外贸新模式,国铁集团、上汽集团等网络货运板块项目相继落户。文旅市场快速升温,打造“向海乐活节”特色文旅品牌,推出日出东疆、大渔北塘等一批文旅IP,接待游客超2600万人,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国际邮轮全面复航,游客总量居全国首位。生态城入选中国休闲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十佳典型案例。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首届中国融资租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重大国际国内展会。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厚植新优势

    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布局。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核”,深化与北京合作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推动华苑片区纳入天开园;集中连片打造特色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带,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天河数字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一核一区一带N园”布局基本形成。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各3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入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奥的斯北方研发中心、霍尼韦尔数智创新中心等5家高端外资研发平台落户。高引领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工转化二氧化碳高效合成己糖技术实现突破;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建立血细胞分子图谱;研发国内首款抑郁症智能诊断机器人和“脑语者”脑电采集芯片;自主研制全球首台唯一开源的基因拼接仪;超长超厚壁板成型技术成为国家探月工程重要支撑。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辽宁石化大学滨海产研院等中试项目落地。高成长创新主体加速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4900家,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超2600家,国家单项冠军达到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12家企业入选2023中国品牌价值榜。高端型人才资源加快引育。升级“滨城人才服务证”,建立全国首个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出入境事务服务中心,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0家,引育领军人才1213人。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自主评审权,创新主体自主认定人才15万人。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度创新激发新动能

    坚持改革开放先行区第一定位,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改革红利、开放活力加速释放。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12个,水电气暖等市政接入工程纳入“拿地即开工”范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引领、协同落实、优化提升“三张清单”,230项措施落地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基层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揭牌,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试运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完成混改出让出清83户,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收益65亿元,国有企业营收增长32.5%。政策创新持续赋能。“于响”黄金十条支持政策全面落地,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配套等方面集中发力,百度智能云、航天泰心等项目落户,“滨城”核心区升级版加快建设。实施“春笋行动”,设立10亿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滨城”户籍新政,吸引高校毕业生、产业工人等6类群体落户。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自贸试验区引领开放,在汽车、生物医药等十大领域开展系统性、差异化制度创新,首批研发用“白名单”物品完成通关,出入境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实现自主开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快推进,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租赁资产总规模达2.1万亿元,飞机、国际船舶、海工平台租赁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商业保理、平行进口车、新能源车创新出口保持全国领先。“保税+”业态持续拓展,东疆综合保税区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冻品进口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在新区成功召开。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天津港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获评“五星级智慧港口”,启运港退税政策全面实施,首批沿海捎带试点业务落地,推出船舶不停航办证、船舶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等创新举措,开通世界最大船型集装箱新航线。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22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航空客货运枢纽功能持续提升,航空口岸实现免预约7×24小时通关和“空中申报、落地通关”。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16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强化工地扬尘、高排放车辆等专项整治,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率66.6%。南港工业区获批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深化水污染治理,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5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快推进。1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71.4%。严格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新造林239亩,提升改造661亩。实施北大港湿地保育放流、水环境治理等工程。生态城北堤生态廊道竣工,北部海洋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城岸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持续推进“双碳”战略。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世界单体容量最大的华电海晶“盐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全球首批100部吉利醇氢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发布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绿电发展服务中心正式挂牌,66家企业纳入碳交易试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海洋环境应急天津基地揭牌,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获批,绿色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南部片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挂图作战”各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3904亩,粮食播种面积38万亩。奶业和生猪养殖纳入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培育全国种质资源核心品牌2个,省级原良种场达10家,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均达100%。“津农精品”品牌达27个。4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完成认定。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16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农村全域清洁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2.3公里。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新模式,获批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首宗建设用地入市成交。加快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3万亩。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投入资金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6个。街镇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化街镇园区法定机构改革和新一轮街镇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项目落地要素保障机制,启动街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完成投资5.3亿元,安排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支持特色农业、工业、商业等六个领域69个重点项目,京津冀汽车博览中心、南方锰业等一批项目落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实施20项民心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城市、打造美好生活。城市载体功能持续提升。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涉农街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筑牢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留足发展空间。“滨城”建设“十大有效投资工程”加快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27个,完成投资488亿元,蒙西天然气外输管道一期等项目竣工,西中环跨海河桥、泰达时尚广场城市更新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三线一枢纽”加快实施,34座车站主体完工,24.7公里实现贯通。实施道路交通治堵保畅专项整治,建成海河外滩停车楼,全区新增、规范停车泊位7600个。改造老旧小区101个。建成中新友好花园、东疆体育公园,打造“口袋公园”11个。全域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8.7%。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高水平承办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6.7亿元,惠及328.5万人次。筹集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4120套。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新建3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床位达1.1万张。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新增托位1761个。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成经开区东壹区学校、紫云幼儿园等15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1.8万个,组建26个优质教育集团,成立160个名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滨海职业学院迁建工程开工,生物医药、信创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批,第五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医院获批全国中医药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市肿瘤医院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整体迁入,成为全国最大乳腺专科医院。在全市率先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少排队的“医后付”改革试点。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惠民,举办第十四届滨海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智慧山文创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举办国际象棋中国公开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津门虎”中超联赛主场回归滨海。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制定“1+N”化债方案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债务化解,拖欠企业欠款清零、化解历史暂付款欠账、法定债务落地等年度重点任务全部完成。聚焦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83.5万户燃气安全六个“百分百”改造,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整体稳定。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稳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成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承办首届国际网络空间安全高峰论坛,并成为永久会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抓好人民信访和调解工作,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完善。面对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战洪峰、防雪灾、保安全、护稳定,取得抢险救灾重大胜利。

    摘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