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沃土见行见效 2023年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步稳蹄急
发布日期: 2024-02-05 08:35      来源: 津滨海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4900家,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超260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33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新增认定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揭牌;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22亿元,均居全市第一,并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表扬。新区‘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在2022年全市营商环境考评排名第一,2022年度新区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超过265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8%,均创历史新高。”近日,滨海新区交出2023年科技工作“高分卷”。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力,加强建设科创园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滨海新区持续凸显创新“桥头堡”优势,推动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聚焦科技布局 加强科创工作系统谋划

    2023年,滨海新区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深入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1+8+6”工作部署,印发实施《滨海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行动方案》和《滨海新区推进创新立区、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若干措施》。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全力推进“8151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创新平台优势 助推科创成果走向产业化

    2023年,滨海新区围绕创新平台发展,着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一批亮眼的成绩。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作为枢纽节点接入国家“超算互联网”,并发布“天河天元大模型”,全年引进产业项目超过60个。同时,滨海新区也在高水平建设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搭建曙光算力分布式异构调度系统。在海河实验室建设方面,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发布搭载openKylin操作系统的全球首款RISC-V笔记本电脑和海河信创链;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血细胞分子图谱建立与血细胞生态研究”项目一举摘得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建成吨级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试平台;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研发的“脑语者”系列芯片取得新突破,发布高速率非侵入脑机接口系统。

    据了解,通过牵头编制《关于构建一核两翼一园区,推动算力转化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有效措施,区科技局积极支持“一心四室”建设见成效,进一步推动算力转化生产力。

    在推进重大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滨海新区印发《滨海新区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制定“一平台一方案”,进一步夯实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底座基础。同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水下装备与信息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电子综合检测中心和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成功获得CNAS认证,新增孵化聚集企业9家,全部孵化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已达1.5亿元;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与中国通号、博雅正链等企业合作成立机器视觉、金融科技领域联合实验室等一批成果相继涌现。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滨海新区还通过打造“滨科荟·数字科创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能效;组织“科技成果俏津门”“科转荟”等成果路演等方式,积极打造北方枢纽型科技成果互联互通节点。不仅指导推荐了11家单位获评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引进培育了73家技术转移机构,还打造出AMCS技术经理人实训实践体系,目前,滨海新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已达到386人,技术转移人才突破450人。

    高标准谋划科创载体建设 加速打造科创园区

    想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是关键。因此,打造科创载体,密集吸引创新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去年,滨海新区制定《滨城科创区建设方案》,构建“一核一区一带N园”空间发展格局,实施科创策源强基、科创成果产业化、产业焕新升级等六大重点行动,积极推动“一区”(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纳入天开园“多点”建设,全面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滨海新区积极尝试创新工作的“破圈”,打破地域限制,全面融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当中。不仅与市科技局签署了《高质量服务天开高教科创园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还积极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与滨城科创区联动打造“科创走廊”,联合组织火炬成果直通车、第八届创新挑战赛、“校企握手”等40场品牌活动,全方位打造联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滨海新区也在稳步推动以“四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区建设,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激发产业活力。其中,“信创谷”的企业华信泰打破国际垄断,自主打造出的全国首条万台芯片原子钟产线落成投产。“细胞谷”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新签约优诺金重组生物制品新药基地等8个项目,并成立核酸产业联盟,打造国内领先的核酸药物全产业链专业园区。“生物制造谷”的中科院工生所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北方声谷”为天津6.6万余名人工智能开发者提供语音、图文识别等400余项AI服务能力及产品解决方案。

    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主题园区科技服务机构新增24个,总数达到330个,目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2023年,滨海新区通过做大科技企业底盘、强化孵化机构创新创业载体作用、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多维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持科技型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落实“春笋行动”,区科技局启动科技企业“多库联动4.0”培育计划,已梳理出1.5万家后备企业。并且印发了《滨海新区区级孵化机构培育办法》,探索推动中海地产、海油工程等央企建立孵化器;探索推进“飞地孵化器”正式运营,目前共有23家企业入孵。并且通过评选新区创新领军人才和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解开“细绳子” 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对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而言,“0到1”只是起步,“1到N”则是跨越。小到药丸试剂,大到火箭飞机,都需要将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到产业当中。因此,如何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是考验区域创新发展实力与能力的“必答题”。

    为了“答好”科技成果转化这道发展题,滨海新区积极统筹联动各开发区和部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实施方案,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活力等多方面推动80余项改革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了滨城科创区建设、未来产业培育、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创新积分、知识产权证券化等30余项新区特色改革举措。

    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为了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的深度融合,我们有效推动小核酸、信创等领域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牵头组建20余家创新联合体,并积极争创市级创新联合体,并且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过百项。此外,滨海新区还积极借助‘创新积分’‘创新券’等创新举措,促进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如今,已引导4500余家科技型企业使用‘创新积分’新型政策工具,其中264家企业通过‘创新积分贷’,争取银行授信13.09亿元,发放贷款6.8亿元。同时,科技创新券的服务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扩大,目前累计共有164家机构提供312项服务项目,已经为1200余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纵深推进了滨海新区的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提升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focus=&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handle=&guid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admin&check_checkdate=2024/2/5 8:36:31&check_reasons=&TranslateContentType=Referenc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