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立区战略 高水平建设滨城科创区 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 创新驱动!滨城涌动科创潮 |
实■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亿元,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33家,入库雏鹰企业2789家、瞪羚企业201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71家
■ 滨海新区新建了“滨科荟·数字科创服务平台”技术市场枢纽节点、5个开发区技转中心和73家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了373名持证技术经理人,逐步构建起“1+5+N”的“数字平台+区域技转中心+科创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体系
数九寒天,万物冬藏。与这冬日氛围截然相反的是滨海新区持续高涨的创新热情。在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以下简称“芯火平台”),技术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对新的芯片项目开展封测验证等工作,希望企业芯片产品能够快速完善设计、满足功能要求,实现产品推广,给客户提供优质芯片产品。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滨海新区的企业、院所、平台反复上演,犹如一个个活力十足的创新原子汇聚成潮,为滨海新区实施创新立区战略、建设滨城科创区、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注入磅礴动能。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进一步巩固创新“桥头堡”优势,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亿元,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33家,入库雏鹰企业2789家,入库瞪羚企业201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71家,不断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积聚实力。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新质生产力效能
12月中旬,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仪器预约平台正式全面对外开放。科技型企业或者研发团队只需扫码进入仪器预约平台小程序,就能够预约到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的超高分辨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光谱流式细胞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研发创新。在这里,大型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使“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成立两年以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先后完成53个“揭榜挂帅”项目立项,资助经费近7000万元,吸引清华、北大等19所顶尖院校的团队承担项目,并吸纳8家知名企业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申请专利26项。同时,实验室还积极搭建一站式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创新平台,打造免疫细胞、干细胞、基因编辑、细胞衍生物四大产品管线,并累计孵化22家企业。目前,实验室已收集储备33项待转化科技成果,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微流控检测芯片卡”项目成果已顺利完成转化。同样在滨海新区发挥“龙头”创新平台优势、聚拢产业链创新资源的还有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今年以来,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持续扩大科技创新覆盖面,在原有的微处理器设计、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高性能计算四个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基础上,与启元实验室、卓朗科技、天地伟业等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新布局了人工智能和安全方向,并引进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领衔的团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引领力。
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副主任李涛告诉记者,今年,实验室还积极面向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天地伟业、南大通用等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立项开展项目合作,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实验室还挂牌成立了“天津信创适配认证中心”,打造更广泛的信创适配“朋友圈”,促进信创产业生态发展及人才培养。
最近,由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正式获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拥有了国内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首张合法“身份证”,开启实验室自主品牌“神工”系列脑机产品市场化的序幕,标志着国产高性能脑机交互装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入加速落地阶段。目前,“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已获授权1项美国发明专利、15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未来,该系统将依托海河实验室在天开园的高新技术孵化企业燧世智能进行成果转化,助力“神工”全谱系医疗产品上市。
除此之外,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也在今年获批“京津冀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创新平台”建设试点,先后实施颠覆性创新24项,并完成了吨级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试平台建设。
梯度培育见成效
科技型企业唱“主角”
11月8日,滨海新区生物制药企业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源生物”)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公司免疫细胞CAR-T治疗产品源瑞达®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该产品作为首个白血病治疗领域CAR-T细胞治疗产品,也是首个中国自主创新靶向CD19的CAR-T产品,在我市生物医药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源生物首席执行官吕璐璐表示,公司将坚持创新,不断提高源瑞达®的可及性,打造以患者为核心的个体化细胞治疗全过程医学和质控体系。
创新引领,企业先行。科技型企业的梯度培育工作,是为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创新活力的源头。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入库雏鹰企业2789家,同比增长17.2%;入库瞪羚企业201家,全市占比45.4%,同比增长9.8%;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71家,同比增长14%。值得注意的是,其中41家雏鹰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10家雏鹰、瞪羚企业壮大为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如今,滨海新区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专利成果高速积累、综合实力有效提升,实现了质与量的齐升。
“以滨城企业诺思(天津)微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作为滨海新区拥有Ⅰ类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这家公司的Ⅰ类知识产权数量已超过100项。”据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家从事无线设备射频前端MEMS滤波芯片、模块、应用方案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其核心产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滨海新区自主创新领域的“排头兵”。
同时,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津药联合院”)为代表的院所平台,也成为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摇篮”。今年,津药联合院迎来了第400家引育孵化企业。截至目前,这里已培育出5家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6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天津市雏鹰、瞪羚等企业。
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大本营”的滨海高新区,也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积聚企业创新动能。滨海高新区以不到全市0.1%的面积聚集了全市约17%的高新技术企业、16%的雏鹰企业、12%的瞪羚企业、14%的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和27%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形成了以信创、新经济服务业、新能源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实现了以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加速跑”。
从落实“春笋行动”积极扩充培育库甄选种子企业,到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以金融手段精准支持企业,滨海新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沃土。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将持续完善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加大科技金融供给,推动各类惠企政策应享尽享,持续促进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优化创新环境
铺设全域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亿元,吸纳北京技术合同达到104.5亿元,成为技术市场中当之无愧的“火车头”。
10月31日,“滨科荟·数字科创服务平台”在滨海新区正式上线。天津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开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核酸产业联盟等单位成为首批平台用户,一次性发布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最新成果10余项。在这个平台上,企业、高校、院所等用户只需动动手指点击选项,就能在线获取资源数据、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数据、科创服务、创新券、技术经理人培训等资源。在了解该平台的功能后,不少企业家都表示,这种“以转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应用类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体系,能够有效助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路径。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新建了“滨科荟·数字科创服务平台”技术市场枢纽节点、5个开发区技转中心和73家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了373名持证技术经理人,逐步构建起“1+5+N”的“数字平台+区域技转中心+科创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体系。同时,围绕信创、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滨海新区还建设了11家专业化概念验证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快研发、快转化、快生产”,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本地交易、本地转化、本地应用。如今,一张全域成果转化服务网络正在新区铺设完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全市重大科技平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衔接,加快完善科技政策与创新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有效举措,滨海新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打造北方产业科创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大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