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石油化工成新区规模最大支柱产业 |
10月17日,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化工科研院所长创新发展论坛举行。本次分论坛聚焦绿色石化产业链创新发展,探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新路径,对助推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唯一集聚“三桶油”地区
据悉,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石化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今年,天津市政府制定印发《天津市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石化化工领域要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制一批重大成套设备和核心零部件,建成一批综合性服务型研发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
记者在分论坛上了解到,石油化工是新区规模最大的优势支柱产业,在天津市12条产业链中居于“领头羊”地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一是支柱效应强。新区共有绿色石化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222家,2022年完成产值4312亿元,增长20%,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40%,增加值超过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0%。超百亿中石化大乙烯、渤化二期等重大项目加速实施。二是龙头带动足。新区是全国唯一同时集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的地区。2022年,新区原油产量3576万吨,居于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天然气产量每年41.3亿立方米,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750万吨,乙烯产能超150万吨,对保障国家能源、产业安全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科研底蕴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68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1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00家,其中石油化工及新材料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6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9家、绿色石化及新材料产业链链上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四是创新机制优。天津市成立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作为学术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政产学研用互融对接平台,已吸纳成员单位74家,其中包括优秀高校和科研院所25家,为培育发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近年来,新区坚持创新发展,高品质落位了一批科创主体,谋划了一批研发中试项目。同时,新区深度挖掘领军企业研发潜力,推动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及中海油研究院、中化学科研院等总投资超60亿元的8个中试基地落地。
下一步,新区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同时,利用天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布局一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打造南港工业区科技创新中心。此外,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石油、中石化、渤化集团等领军企业,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及中海油研究院、中化学科研院等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创新“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范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在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功能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生物质化学品、资源回收利用、节能降碳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新区还将全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为石化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最优环境。一是提供最优政策。新区出台推进创新立区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若干措施和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在支持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引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奖励。二是提供最好服务。新区将坚持“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等理念,围绕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提供“专家+管家”式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提供最强平台。充分发挥天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作用,补链强链融链,融通集聚产教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由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牵头,充分调动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积极性,形成具有滨城优势特色的产教融合示范区和人才新高地,服务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分论坛上,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发布了天津高校支撑绿色石化产业优势资源清单,涉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城建大学8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