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滨城”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美丽“滨城”建设的关键之年。滨海新区紧紧围绕加快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全面落实“双城”发展战略,美丽“滨城”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成效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区紧紧牵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这个“牛鼻子”,引进北京项目967个,协议投资额2010亿元;落地央企二三级公司和项目56个,注册资金近500亿元。交通领域协同持续加强,津石高速天津东段主线贯通。体制机制协同不断深化,3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56个事项“同事同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天津港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中欧班列发运5.5万标准箱。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动能加快引育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新区积极布局战略性科技力量,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3个海河实验室揭牌,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首个部市共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24家。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PKS信创体系”、世界首款内生安全交换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8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主体加快成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瞪羚”“雏鹰”和领军(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新晋中国独角兽企业3家,累计建成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53个。
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新区围绕“1+3+4”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集聚谷行动,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和北方声谷加快建设。信创产业形成以超算、曙光、飞腾、麒麟为代表的安全自主可控全产业链,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5.8%。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加速建设,集聚金融、类金融机构2700余家,各类上市公司46家。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总额突破1.9万亿元,飞机、船舶、海工平台跨境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80%以上,商业保理资产总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云账户、今日头条、运满满等平台企业加快成长。项目引进建设加快推进,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25%和9.8%,总投资1782亿元的120万吨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联想信创总部等23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77亿元的渤化“两化”搬迁改造、爱琴海商业综合体等164个项目竣工投用,周大福K11、大港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新区全面落实“一制三化”改革,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建立“承诺拿地即开工”服务标准,推行“一套材料办审批”模式。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推行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建立灵活用地机制,开展能源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居国家级新区前列。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强化企业全员业绩考核,完成国企混改出清出让140户。自贸试验区引领开放作用持续增强,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改革探索,“保税租赁海关监管新模式”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自贸试验区扩区工作积极推进,高新区、中新生态城联动创新区挂牌成立。创新FT账户分公司模式,开立账户1100个,累计收支超3600亿元。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街镇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区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高端畜牧业、现代渔业和种源农业,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海水稻种植试验,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新希望六和等项目加快建设,生猪存栏量达到26万头,水产品产量达3.5万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制定“三美四乡”建设实施方案,认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6338座户厕和285座公厕整改。支持街镇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本着“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税收分成、“飞地”招商、闲置楼宇就地使用等政策,推动开发区和街镇结对子,出台加快街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及5个实施细则,政策驱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落地项目179个,总投资98.3亿元。持续巩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为结对地区引进落地企业17家,实际到位投资4800万元。
深入落实“双城”发展战略
美丽“滨城”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规划引领,新区编制“滨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街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2021年城建项目计划及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补短板工作计划。出台城市更新指导意见和城市更新计划,谋划投资超5000亿元的220个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市政配套、新型城镇化等美丽“滨城”建设十大工程。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持续实施畅通工程,第二大街跨津山铁路桥、洞庭路地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B1线、Z4线加快施工,Z2线开工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6800个,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10个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和5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社区在线服务系统”“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为老服务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便民服务全流程全闭环响应。新建“雪亮工程”视频探头3.2万余路,整合联网视频点位5万余路,基本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全域覆盖。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区坚持“五控”治气,完成电厂15公里范围燃煤锅炉关停整合,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72.5%。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湾长制”,深入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春光路、霞光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12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部消劣。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修复海岸线2.5公里,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造林600亩,完成湿地生态补水6800万立方米。扎实推动“双碳”工作,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1462兆瓦。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新国标,新建绿色建筑263万平方米。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交易量跃升至全国第二,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1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3个。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区全年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50万元,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万人,新建改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实验中学海港城学校、实验中学育华学校、塘沽一中塘沽湾学校、大港晨晖北里幼儿园。认真开展“双减”工作,全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0%以上。五中心医院门急诊楼启用,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开诊。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全民免疫屏障,累计接种新冠疫苗441万剂。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次,东疆亲海公园、东堤公园、南湾公园等对外开放,建成116个社区健身园、28个体育园及多功能运动场,东疆湾沙滩景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