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自主创新成绩单“亮眼” |
■ 滨海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脚步加快,已逐步聚集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创新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
■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独角兽”“瞪羚”“雏鹰”和领军(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
■ 目前,滨海新区已成立17个产业(人才)联盟,驻区两院院士、特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达1171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达223家;建成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加快建设,有效专利达到7.2万件
从全球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到世界首款内生安全交换芯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再到中科曙光分布式存储系统位列中国海量存储系统榜首……2021年,创新立区的滨城迎来了一封又一封“捷报”。今年,滨海新区实现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加快成长、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整体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新动能引育结出累累硕果。
优质创新平台集聚 不断输送“智力”资源
近年来,滨海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脚步加快,已逐步聚集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创新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此外,伴随着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的相继揭牌,以及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首个部市共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滨海新区高端创新平台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为整个地区源源不绝地输送着“智力”资源。
今年11月,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与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电子信息、生物安全领域的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智能物联技术、优质项目投融资、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具体工作。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自2015年落户新区以来,通过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措施持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促进滨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信息学科发展。
在海河实验室建设方面,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依托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建设,围绕细胞生态体系、细胞生态与免疫、细胞生态失衡与重大疾病、细胞生态重建、细胞生态研究前沿技术五个研究方向开展攻坚突破,每个方向都将吸引一名院士级别的科学家领衔带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成果转化方面,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成立首日就与8家共建企业签约,其中包括中源协和、合源生物、天九再生医学、旷博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已有10家企业确认在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进行产品前期转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主体加速成长 充分发挥新动能作用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独角兽”“瞪羚”“雏鹰”和领军(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迎来高速发展期。
“井芯微成立于2020年。成立短短一年来,公司在人才队伍打造、新品研发、销售拓展、知识产权申报、融资等方面突飞猛进,2021年预计将完成5000万元的销售目标。新品研发方面,公司已启动有明确和稳定市场需求的桥接芯片研发,预计年销售规模1亿元,预计明年春节后流片。”井芯微电子(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珂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建立近50人的研发队伍,全年申报战略方向知识产权25项。
近日,新区企业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成功把制造业领域的国家最高称号揽入怀中。作为研发生产子午线轮胎成套装备的专业化公司,赛象科技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最前沿。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子午线轮胎装备国产化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扭转了我国子午线轮胎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赛象科技研发的最新一代BOOSTER-330S高效率三鼓载重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采用科学的节拍计算方法、功能集成的结构创新设计实现5大关键技术突破,取得9项专利。
此外,今年11月,新区信创企业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评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定位先进计算芯片与安全芯片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我国自主芯片研发水平,同时培养与吸引高水平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打造一流的芯片技术研究创新基地,加快高端自主核心芯片研制和应用,支撑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徐蛟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业生态开放联合的发展理念,努力成为国内信创产业的标杆企业。
“从0到1”“从1到N”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首次在实验室中完成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已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是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重点研究方向。
12月18日,由天津市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内生安全交换芯片“玄武芯”ESW5610正式对外发布。该款芯片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7项。近年来,围绕国内首款自主RapidIO交换芯片、世界首款软件定义互连芯片、世界首款内生安全以太网交换芯片等标志性芯片产品,创新中心累计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76项、软件著作权10项,并孵化出天津芯海创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申易科技有限公司、井芯微电子(天津)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从1到N”的创新。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抱团发展激发活力
如今,滨城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资源加速聚集,不断激发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力。目前,滨海新区已成立17个产业(人才)联盟,驻区两院院士、特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达1171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达223家;建成中国(天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加快建设,有效专利达到7.2万件。
滨海新区以联盟为实践方式打造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的优质生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技术链“五链”深度融合。天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人才)联盟集聚了麒麟、飞腾、曙光、长城等70余家信创领域领军企业。该联盟中的多家领军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创新国产操作系统设计优化,着力提升核心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计算机软件的自主可控。而软件定义互连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电科、航天科工、中船重工、中科曙光、龙芯中科等230家单位,覆盖IP、芯片、板卡、设备、软件和应用全产业链。目前,该联盟成员单位间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初步形成专利、标准、芯片、装备和软件的自主技术与产业生态。
创新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也是滨海新区创新活动活跃的一大体现。11月底,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开展座谈交流。双方计划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超级算力+数据存储”能力为支撑,围绕细胞生态解析、细胞生态失衡和细胞生态重建三大领域,在海河实验室信息基础能力建设、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探索技术融合创新方式,加速交叉科技成果转化。
滨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滨海新区将持续科学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创新硬实力。构建“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应用创新”的创新体系,聚焦自主可控软硬件等重点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我国重要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新高地。统筹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支撑力。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协同的科技项目创新机制,建立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入实施创新立区战略,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