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立市,天津的坚守与创新
发布日期: 2021-12-23 08:10      来源: 天津日报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海流千派合,舟楫万方通。”因漕运而兴,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而命名的天津,今天617岁了。

    九河下梢,众多河流汇集在三岔河口,最终形成一段长73公里的干流,就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海河穿越城池,连接了运河与海洋,也连接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过去,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早期开埠的通商口岸,是百年前资本与先进技术优先选择的栖息地。这座城市血脉里流淌着工业蓬勃发展的因子,城市大脑的记忆里印满近代工业的荣耀与辉煌……

    现在,这里正大力引育新动能,加快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在三岔河口的永乐桥上,矗立着巨型摩天轮“天津之眼”,其转动13度角用时的一分钟内,发生着众多的工业新奇迹──中环半导体建设出行业内首个基于工业4.0理念设计的智慧工厂,每分钟可以生产全球最先进的“G12大尺寸太阳能硅片”5000片以上;长城汽车天津工厂内可以下线一辆汽车;智能导购可帮助消费者完成20次换装;无人驾驶车可进行2000余次自主决策;千架无人机集群可实现240余次单独定位;海翼滑翔机可收集600条水文数据;国产飞腾CPU可提供588GFlops峰值计算性能;麒麟操作系统可助力“天和”探访太空;天津港可以完成35个集装箱作业……

    未来,这里将是“天津智港”,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是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毋庸置疑,制造业是天津的根基,也是成就天津未来的战略支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牢记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的“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的殷殷嘱托,坚持“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切实夯牢制造业根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天津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

    俯瞰从容东流的海河之水,“天津之眼”见证着这座工业名城的坚守与创新、光荣与梦想。

    深厚的底色 文化的传承

    中午时分,雨滴伴着海风落下,工地上刚刚还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戛然而止。雨停时,大风刮得更为凛冽了,整个厂区被夜幕包围,工地上的灯却亮如白昼,工人们又开始忙碌。

    这是位于临港工业区的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厂院内加氢母站建设项目现场。11月26日,永利化工刚刚过完自己107岁的生日,这个新能源项目现场的火热景象,向外界传递着这家开创我国化学工业先河、中国化工史上第一家制碱老企业涌动着的新生力量。

    “年底前我们的加氢母站就要建成,年产1600吨加压氢气,可以满足10座氢气加气站的需要,为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提供清洁能源支持。新项目建成,每年可以为我们永利化工增加5000多万元收入。”项目负责人、永利化工旗下天津新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家波对记者说。

    雨落前的厂院虽被阴天笼罩,但“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确保成功”这12个被书写在厂院主干道旁的鲜红大字,却穿透阴霾,尤其醒目。这一句由企业创办者之一、“侯氏制碱法”工艺创始人侯德榜老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书写的铮铮誓言,直至今日仍导引着这家百年老企业前进的方向──

    “今年全公司营业收入可以冲上200亿元,职工工资水平较去年同期可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创出百年以来的新高。”永利化工宣传部部长吕健自豪地说。

    而在40公里开外的南港工业区,天津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年产60万吨烧碱装置12月中旬投料试车成功,工艺流程全部打通,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两化”搬迁改造项目第一个生产装置顺利进入试生产环节。目前,该装置运行平稳,其下游的80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紧随其后试车成功,80万吨/年氯乙烯装置试车在即,距离项目全线开车投产又近了一步。

    与永利化工107岁的年纪相比,“两化”搬迁项目中的两家化工企业天津渤天化工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轻”一些,但距离创建初始也分别有83年与82年历史,随着搬迁至南港工业区,294亿元投入的加持,这两位“老伙计”将变身全维度数字化、全过程可视化、全信息集成化的智能工厂,为天津这座全国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添加亮丽色彩。

    “‘两化’搬迁项目一期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缴纳税金9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由于项目执行了最严的环保排放标准,可实现污水减排65%,氮氧化物减排98%,二氧化硫减排99%,实现万元产值能耗较搬迁前下降27%。”天津渤化集团总经理田云生介绍。

    吕健在永利化工的档案室,指给记者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参与首批公私合营的企业家名录,有永利化工的李浊尘,还有同仁堂的乐松生,而由这位乐姓大企业家同宗同源的长辈乐达仁、乐佑申创办的达仁堂、乐仁堂分别在1914年、1921年诞生于天津,近百年过去,这两家“乐家老铺”归属在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下。

    “脱胎于传统中医药企业的中新药业分别于1997年在新加坡、2001年在上海两地上市,在不断探索转型升级中强筋劲骨,涵盖中成药、中药材、化学药、营养保健品研发制造及医药商业等众多领域。”中新药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颜介绍说。

    今年,恰逢控股中新药业的天津医药集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新的体制机制为中新药业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记者看到,中新药业三季报中,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7.9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8.74%。

    离开永利化工的档案室,查找到天津市档案馆的资料:“海运与内河航运的发展,让天津早在元、明时期就有了煮盐、车船零件制造等工业萌芽。”“到上世纪30年代,天津拥有的工厂已达1200多家,集聚了产业工人20万,形成纺织、化工、冶金、机械、印刷、食品等工业门类,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华北经济中心、北方重要贸易口岸。”

    就说海河边的棉3创意街区吧,它的前身之一是宝成纱厂,在90多年前成为中国最早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地方。当时,人们见识到机器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人工,便让机器昼夜不停,工人三班倒,这样,一个班就是8小时。从此,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下班之后的放松与悠闲。

    天津纺织业不仅贡献了新的劳作方式,在上世纪30年代,东亚公司的“抵羊”毛线问世,结束了国内毛线基本靠进口的历史,这个包含“抵制洋货”寓意的民族品牌成为第一个国产毛线商标,问世3年后的1935年,产量占据当时全国毛线产量的89%,销量占据全国的36.1%。“天津纺织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行业的领军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纺织工艺水平。”市档案馆资料如此记载。

    百年工业看天津,天津工业看纺织。历经百年沉浮过往,如今的天津纺织业正加速由“传统纺织”向“产业多元化”发展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升级,今年前10个月,纺织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2.6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36.1%;进出口额实现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5%,其中天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完成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天津纺织集团正朝着‘内外贸物流为核心、高端制造为支撑、资产经营为抓手、现代服务为引领、园区调整转型为驱动’的‘五大板块’战略目标奋进,一个‘价值高端化、体量轻型化、生产清洁化’的都市纺织科创集团正在加速形成。”天津纺织集团总经理葛传兵说。

    创新的基因 开拓的勇气

    “大家起床,先用上我们的‘蓝天’牙膏,然后,我们上班可以擦‘郁美净’,休闲的时候可以喝‘山海关’,大家戴上‘海鸥’手表,骑上‘飞鸽’自行车,开始一天绿色低碳生活。”这是日前渤轻集团董事长张世新的一段即兴演讲。

    张世新演讲中提到的那几个老品牌,“蓝天”牙膏出生于1911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口腔护理品牌,曾创造中国牙膏史上诸多第一;“山海关”出生于1902年,1953年成功研制出亚洲第一个果汁含气饮料,2014年重整回归,沿用独特的老配方,保留了鲜果的口味和较高的营养成分;“海鸥”手表出生于1955年,至今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飞鸽”自行车出生于1936年,是中国自行车史上第一个民族品牌……

    这样的中国第一,天津还有许多。有人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创立的百项全国“第一”,包罗了无轨电车、中马力柴油机、国产电梯、照相机、电视机……

    天津工业的创新基因,在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光谱成像微系统中心实验室里,表现出来的是烤箱烤饼干与牛排的香味。

    记者日前随市工信局航空航天处相关负责人闻着食物的香味迈入该实验室时,见到两位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员工在工作时间侍弄烤箱很是疑惑。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才喜连忙解释说,她们在从事事关研究所“十四五”发展的民用产业化项目研究。

    “我们通过上百次的实验与记录,测量烤制过程中牛肉中心的温度,并把对应温度下牛排的生熟程度与光谱建立联系,我们准备攻关研制的芯片可以通过综合算法,自己判断当前的牛排是几分熟的,从而方便消费者使用烤箱。”穿白大褂的一位员工名叫赵安娜,她试图让记者理解厨艺与高精尖光学研究同时呈现并不违和。

    王才喜说,光谱图像信息有“物质指纹”之说,传统的高光谱成像系统是基于单个分立器件的,包括物镜、光阑、各类透镜等光学器件,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大,我们的研究任务就是要将传统的分光系统直接加工在光电传感器芯片之上,使光谱成像技术在工业及消费级应用成为可能。

    “2018年,这个实验室研制成功国内首款光谱成像芯片,可以用在食品安全、智慧农业、环保监测、国土安全等诸多领域。”王才喜说,“现在你们看到的烤箱项目,就是与电器企业共同投入资金研发的。”

    成立于1956年的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具备国内领先的光电制导技术、激光引信与测量技术,虽然揽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以及百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成果奖等众多荣誉,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

    11月初,中新药业“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作为“物质—药代—功效”中药创新研发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1982年问世的“速效救心丸”如今年销已达10多亿元,现已成为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制清楚、临床效果显著的国内外知名中成药,属于国家机密品种。

    中新药业总经理李颜介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今年上半年发布,在这个指南中,中新药业达仁堂制药厂的“清宫寿桃丸”赫然在列,成为AD前驱期推荐中成药。“这是我们中新药业2015年聘请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田金洲院士作为牵头人进行‘清宫寿桃丸治疗遗忘性轻度认知损害(肾虚型)’研究项目而取得的成果,也是我们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建设,从经典走向精准、从辨证转战循证之路的成功案例。”她说。

    如此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近3年在中新药业立项实施的有50余项。2018年以来,中新药业共有4项科研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天津市级重点专项项目,获得政府资助300余万元,获得国家、天津市级科学技术奖2项。

    市工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天津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0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9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工信部批准的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天津成为国内唯一双国家先导区城市。

    在天津,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正在形成。以“一主”的信创产业为例,目前,天津汇聚了飞腾、海光、南大通用、神州通用、麒麟软件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全国6大CPU厂商、4大数据库企业、2家操作系统企业中,天津分别占据4家、2家和1家。以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为代表的国家PK体系成为主流技术路线,在全国信创市场拥有80%以上的占有率。

    踏实的耕耘 辽阔的未来

    “我们2010年搬到空港经济区办公时,办公楼里空得很,现在7.8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全部满了,所以我们购置了马路对面116亩空地,要建设一座先进制造及高端装备园区。”说这话的是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斌昌。

    同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比邻而居。作为目前国内能同时研制开发机载、舰载、车载火控设备的唯一单位,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在深耕本领域50多年,取得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领域。那块116亩的空地,就是全所实现“打通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16亿元产业规模,到2030年实现年产值3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5%”目标的承载地。

    “我们成立轨道交通事业部是在2014年,集合百人技术队伍开展国产化CBTC信号系统研发,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名,今年轨道交通板块可实现产值5亿元。”李斌昌说。

    像李斌昌这样脚踏实地做好当下、认认真真谋划未来的优秀人才,在天津还有万万千。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的天津,当国家提出“建设制造强国”时理应奋勇争先。

    2020年11月,市委、市政府把天津制造业置于党中央战略全局中思考把握,作出了“制造业立市”的战略部署,旗帜鲜明建设制造强市,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市、区联动,细化举措,攻坚产业链……天津迅速行动起来。

    “我们一方面高水平编制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培育‘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扩总量、引增量、优存量,构建‘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锚定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另一方面,高质量编制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3.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4%,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5%。”市工信局研究室主任杨冬梅说。

    围绕攻坚产业链,《天津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迅即出台,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市级部门和重点区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链长,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会议,强化惠企服务。截至目前,各链共召开推动会140次,实地调研企业387家,梳理问题379项,其中,已解决151项。”杨冬梅介绍。

    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两家单位所在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为例,实施“链长制”以来,相关部门每周开展不少于2次的产业链调研活动,深入到近40家产业链重点单位了解情况,做好服务保障。在链长们的推动下,空客项目有了新进展,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拓展至A321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签约,空客A320第二条生产线落户天津的事宜也正在商议,明年7月份,相关厂房和设施的升级改造将着手启动。

    “今年前三季度,航空航天产业链共完成投资12.2亿元,全产业实现总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17.1%,全年预计可实现同比增长15%。”市工信局航空航天处相关负责人说。

    为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11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在“制造业立市”战略能动效应影响下,全市招商引资目标向制造业倾斜、投资重点向制造业倾斜、政策支持向制造业倾斜。2021年,第一批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帮扶项目达到440个,支持资金达到9.47亿元。

    分析2020年我市总计15.68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的投向,发现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金额最高,达到5.6亿元,占比35.7%,超过三分之一;另有4.5亿元投向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占比达29%。

    专项资金支持下,在天津石化智能工厂,实现了从原油进厂、装置加工、产品调合和自动装车出厂的一体化生产运行和智能优化管控体系,企业现场作业劳动效率提高20%,产品优良品率达到100%;在一汽大众,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与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生产效率同比提高15%,运营成本降低12%,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5%,单位产值能耗预计可降低30%。

    坚持“制造业立市”,围绕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有力增强了天津工业的发展韧劲。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快于全市工业1.1个百分点,占比达到69.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市场紧缺的集成电路、金属集装箱产量分别增长70%和1.7倍,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1倍和96.8%,制造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6%,利润总额增长63.5%。

    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8%。

    海河蜿蜒,携带着这座城市600年来蕴含的精气神,奔流不息;

    天津工业,一如掠过河面的海鸥,果敢而坚定,向着未来展翅飞翔。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1754/1/1 0:00:00&focus=&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admin&check_checkdate=2021/12/23 8:40:22&check_reasons=&translatecontenttype=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