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引育用留”四部曲 唱出集聚英才好声音 天津市全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环境 |
奏响“引育用留”四部曲唱出集聚英才好声音
——天津市全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环境
沈 超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天津市人社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引育高层次、高质量人才为重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环境;坚持唱好“引育用留”四部曲,大力大胆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实施引才战略
凝心聚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一是用政策引才。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持续推动政策升级完善,形成天津人才特色品牌。加快落实《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海内外英才。截至目前,“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5万人。
二是以产业揽才。围绕高端装备等12条产业链,大力支持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顶尖领军人才,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青年人才。近三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10万余人。
三是搭平台聚才。利用“海河英才”创业大赛、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赛、展、会、盟”平台,向海内外遍发英雄帖、招贤令,着力吸引一批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引领性的人才项目来津发展,累计招收博士后6000余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5.2万余人。
健全育才体系
同心协力构筑人才培养“蓄水池”
一是做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天津市人社局累计选拔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5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40人、“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975人、“131”创新团队200个。
二是健全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天津市人社局遴选60个项目参加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6金、10银、13铜的优异成绩,总奖牌和金牌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创建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博士后站“联招、联育、联考、联用”;围绕重点学科、重点产业链和人才联盟,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4个、工作站275个,储备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后备人才1万余名。
三是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发挥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双引擎作用,加速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争取人社部支持,与天津市共建“技能天津”,成功申办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选树30名“海河工匠”,183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激发用才活力
尽心竭力架起人才发展“高速路”
一是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向轨道交通集团等90家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增强用人主体活力。引入企业家“举荐制”,允许推荐团队技术带头人直接申报正高职称。
二是打破人才发展“天花板”。按照12条产业链及40个子链布局,重构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为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增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7个专业职称,推动新职业、新业态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相衔接。
三是解除科研人员“紧箍咒”。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全市事业单位已有4100多名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活动。
彰显留才诚意
细心用力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
一是保障上用心。实施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行动,实行“一企一评”“一单举荐”,解决企业人才发展瓶颈问题。支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招聘程序,2021年招聘2000余人。
二是生活上关心。组建140人市级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父母就医等方面,为重点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端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认定市级人才公寓1.7万套,为6.4万名引进人才解决住房问题。
三是服务上舒心。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集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00多家,为人才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同时全力做好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