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 创新策源 |
5个海河实验室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海河实验室建设,是天津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重大举措。从去年12月谋划提出,到今年11月,现代中医药、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等5个海河实验室全部揭牌运行,仅用不到1年时间,在打造“国之重器”上,充分展现了天津作为。
目前,海河实验室布局22个重点研究方向,聚集38名两院院士、97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领衔的3000余名各类人才,吸引30余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标志着海河实验室由顶层设计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将实现既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更有“1”到“N”的成果转化。
围绕我市“1+3+4”重点产业领域和12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5个海河实验室在领域布局上,体现“战略急需、支撑产业、基础牢固、错位竞争”的原则,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为制造业立市强化科技赋能。
各领域实验室依托和承建单位尽其所能集聚资源,提供了近20万平方米科研用房、47亿元的仪器设备和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配套,积极招聘、引进、输送一大批高端人才团队,全力推动海河实验室成为高端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地。
海河实验室吸引了诸多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联合20余家京津冀优势科研单位和石油石化大型央企,会聚近百名顶尖人才团队;信创海河实验室与龙头企业联合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22个重点研究方向形成22支由顶尖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正在努力实现紫杉醇高效合成、人工淀粉车间制造、手性催化剂和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等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放权”“自主”,是海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词。“海河实验室注册为不设行政级别、不设事业编制、不设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的新型研发机构。”市科技局基础研究处副处长汤桂兰表示,“职称评审权、科研项目立项权等交由实验室自主实施。对领军人才和团队核心人员实行一项一策、年薪制、协议约定工作报酬等全国领先的引才政策。”
在机制上的大胆突破,让科研组织更加自主灵活。实验室可以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自主布局重点科研项目,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立项项目视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经费管理采用“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赋予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更大自主权。对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成果的科研人员,在全国率先支持其以“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放权赋能,构建起了自主灵活的产业创新生态,让实验室的眼光瞄准市场、看重应用,实验室科研选题由“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海河实验室将探索‘产业链出题、政府助题、实验室答题’的新模式。”汤桂兰告诉记者,“新模式由产业链提技术需求清单,各实验室结合需求清单确定科研项目,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坚。”同时,海河实验室还将实行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赛马等制度,突出企业在“写榜”“挂帅”“考核”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需求导向的科研项目遴选机制和组织机制,形成“选题—分类—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海河实验室筹备伊始,金融资本就全程介入。目前,已经吸纳国开行天津分行、海河产业基金进入理事会,协调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为实验室量身定做科技研发贷、科研基建贷等信贷产品,力争形成“一室一基金”的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