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获得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督查激励经验做法予以表扬的通报
发布日期: 2022-07-05 07:10      来源: 天津政务网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21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199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激励支持措施,我市5项经验做法获得督查激励。为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宣传典型、树立标杆,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市上下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对这5项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现通报如下:

    一、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成效明显。

    二、滨海新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

    三、宝坻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四、天津市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成效明显。

    五、滨海新区高度重视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落实工作,在创新优化督查落实方式方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

    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继续发扬真抓实干、务实创新精神,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各区、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受表扬单位的典型经验做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典型经验做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4日

    附件

    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激活“双创”主体发展动能,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创业带动就业能力,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特色,开启了精益创业新阶段。2021年度新增企业首次突破5000户,为重点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超过12000个,为打造自创区“升级版”、建设北方一流科技城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是促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加快科技与创业融合。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细胞生态两个海河实验室挂牌成立,开放科研院所资源支撑创新创业,以海河实验室为试点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建设初期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并吸引了50余个专家团队。持续壮大创新主体牢固就业底盘,出台“科企六条”、推出企业创新积分制新型政策工具等。截至2021年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上一年度均净增30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强大动能。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孵化链条,聚焦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载体和双创平台,发布“孵化九条”。推进天地伟业、中科曙光、中环股份等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信创产业建设专业化孵化器;成立“大孵化器”联盟汇聚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天津市“芯火”双创平台(基地)开展信创领域专业双创服务,打造初创企业服务平台,促进孵化服务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底,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19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5家,成为引领全市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三是强化重点群体创业引导,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创造对口就业机会,搭建企业线上线下招聘平台,联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院所,组织“春风行动”、“信创产业专场招聘会”等线上招聘会及30余场线下招聘会,2021年度针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岗位9000余个;开展“志存高远,悦纳新生”就业服务项目,聚焦主导产业领域开展技能人才就业实训,推进信创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累计建立企业培训中心27家,就业见习基地127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公共实训基地2家,2021年度培训覆盖800余人次。

    四是持续打造特色载体,完善“人才+孵化”服务体系。聚焦信创、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形成以“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为核心的“人才+孵化”特色服务体系,形成从创意孵化、项目孵化到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孵化链条。支持求是众创、航天五院等近20家优质载体,搭建合作共享服务平台160余个,每年平均组织创新创业活动近400场,加速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高端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优选地。促进高层次人才来津创新创业,加速集聚两院院士近30余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近百余人,汇集滨海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新型企业家等百余人。

    二、滨海新区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滨海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成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落实“链长制”,高位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2%。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产业集群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作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持续引领,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启动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PKS信创体系”、全球首款软件定义互连芯片和内生安全交换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滨海新区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生物医药产业强化创新转化,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揭牌,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市级生物医药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新能源产业稳步壮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62兆瓦,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天津市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先进基础材料不断提升,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化持续推进,中昌高端工业织物生产基地、德高化成光通讯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利安隆等前沿新材料创新企业不断涌现。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印发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独角兽”、“瞪羚”、“雏鹰”和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超过2000家。国家级创新载体加速建设,聚集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研发机构5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成立17个产业(人才)联盟。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中科曙光分布式存储系统位列中国海量存储系统榜首。

    三是主题园区布局优化,成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能级发展的有力载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建设中国信创谷、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主题园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生物制造谷、细胞谷等主题园区,在新能源领域建设氢能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主题园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建设临港海洋经济(装备)产业园等主题园区。截至目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已建设30余个主题园区,主导产业占比达80%以上,主题园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策源地和先行区。

    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成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稳定的有效保障。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总额突破1.9万亿元,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80%以上,商业保理资产总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平行进口汽车连续五年进口量占全国65%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天津港集团全球首创的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运营,“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持续发展平台经济,云账户、今日头条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建立了部分行业性标准,实现行业引领。

    三、宝坻区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宝坻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产业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组织推动坚强有力。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区领导同志联系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高质量完成全市15项乡村振兴“挂图作战”指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严格激励奖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实落地。

    二是财政金融联动支撑。市、区两级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原则,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求,2021年乡村振兴领域财政投入12亿元,用于乡村产业2.5亿元、人居环境4.6亿元。积极发挥财政引导作用,不断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2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余额125.5亿元,比2020年底增长2.5%。

    三是筑牢产业振兴根基。着眼“强基础”,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累计建成28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3.8万亩。着眼“创品牌”,建成48万亩小站稻种植基地,占全市水稻总面积60%,新建规模化“三辣”生产基地3.2万亩,有效振兴地方优势特色传统产业。着眼“上水平”,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食品集团合作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奶牛、小站稻”两项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奶牛牧场建设水平全国领先,“黑水虻工厂化养殖”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通过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2021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5元,同比增长9.3%,增幅居全市第一。

    四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农村“厕所革命”顺利推进,共提升改造户厕15.8万座、公厕236座,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污水处理依效付费机制启动运行,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三个“整县推进”,“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运模式实现全覆盖。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建成5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403个美丽村庄,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打造了“水清村美路畅”新农村。

    四、我市在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在创新上发力,在改革上攻坚,推动职业教育工作取得扎实成效。2021年,我市与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成为唯一以“标杆”命名的高地省份。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津落地见效。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改革。强化类型特色制度保障,出台《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规定》,全面促进园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2021年职业教育支出43.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力落实重大改革任务,与教育部共同印发《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 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津政发〔2021〕1号),整市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坚决落实“高职百万扩招”任务,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扩招任务;稳步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组织7所建设院校高质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强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1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3门国家级和56门市级思政示范课程。职教体系日臻完善,中高职系统化培养试点稳步开展,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专业试点持续深化,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21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实施。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中职、高职招生专业全覆盖19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紧贴区域主导产业,2021年新增高职专业(点)42个,对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专业超过80%。

    三是坚持有力有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设“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中外合作建设49个专业,累计开展学历教育3200余人,职业培训规模超过11000人,开发应用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85个,其中11个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成立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持续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积极贡献天津智慧、中国方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54所职业学校对口支援7省市27个州县;我市14所国家中职示范校对口支援云南滇西职业学校,接收1000余名滇西建档立卡“两后生”来津就读;高水平建设新疆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精准帮扶西藏昌都职业技术学校,为中西部地区培训10000余名职教师资。我市职业院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名、先进集体1个,占全国职教系统获表彰总数的八分之一。

    四是坚持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印发天津市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评价指标体系,遴选107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引导高职院校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产业学院。大力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有效推进课证融通;持续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深入开展订单培养,年均为知名企业培养订单班学生3000余名,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五、滨海新区在创新优化督查落实方式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滨海新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对标新时代督查工作新要求,突出政治督查定位,创新督查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美丽“滨城”建设,狠抓落实“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五大战略和“民生福祉、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四大工程,全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0%,进出口总额增长14.7%。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信创产业形成以超算、曙光、飞腾、麒麟为代表的安全自主可控全产业链,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细胞、新能源、国产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聚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民生领域投入占区财政支出的70%以上,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就业9.5万人,新建一批学校、医院和公共文化设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突出政治督查,践行“两个维护”。以政治督查为统领,每季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和滨海新区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查,专门成立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件督查工作室,建立政治要件工作台账,不断完善“学、办、督、报”四个维度清单式闭环落实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紧盯决策督查,狠抓落地见效。实行清单式管理,对市、区重大决策“6张清单”开展“季度+年度”督查,对市、区主要领导批示会议调研开展“周+月度”督查,建立未完成事项跟踪台账,对20项民心工程、重大专项事项和区主要领导重点关注事项全部落实现场督查,强力推动市、区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全年督办重大决策事项358项、主要领导批示件709件、会议调研857件,编发各类督查报告262期。

    三是加强蓝军督察,筑牢防疫屏障。进一步健全“蓝军”体制机制,形成了“专项方案+周计划+日调度”指挥体系,完善了问题移交、现场复核、调度会通报、公示曝光、亮牌、约谈6项机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堵塞漏洞、补齐短板,提升以督促改实效。全年督察防疫点位3.88万个,发现并整改问题6700余个。

    四是实施智慧督查,深化成果共用。开发建设“智慧滨海督查平台”,实现督查事项全过程监督,实施“红黄灯”、“红黄牌”管理,平台数据纳入滨海新区“三考合一”绩效考核自动计分,增强督查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全年督查事项3013项,亮灯304次、亮牌100次。

    五是统筹督查检查考核,推动基层减负。严控总量频次,实行计划管理,制定滨海新区2021年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将全区88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精简压缩至21项,压减率达76%。首次统筹全区多部门集中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实现“综合查一次”。

    checktaskdate=&unchecktaskdat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handle=&guide=&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admin&Check_CheckDate=2022/7/5 7:11:14&Check_R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