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孝椿
发布日期: 2019-04-15 09:22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李孝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大运河书画院理事,中国历史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评审委员,汉沽书法家协会主席,台湾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荣誉教授。

    作品曾入展河南《国际书法展览》(1985年);全国第五、六届书法展;第四、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第二届全国“兰亭奖”;中日书法交流展(1992年);中韩书法交流展(1997年);第二届文化部"群星奖";近现代书画大展(1840-2000);中国(天津)第二届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日本东京《第二届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获2004年度中国艺术市场最具影响力书法家提名奖;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二等奖;天津第四届书法篆刻展金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银奖。作品被新加坡、日本、韩国、台湾及全国二十余家省以上博物馆收藏。

    辉煌履历是李孝椿在书法领域勤奋耕耘的结果,与笔墨结缘半个世纪,其艺术造诣得到业内肯定。近日,笔者有幸专访李孝椿老师,听他讲述与书法的不解之缘。生于书香门第,李孝椿儿时便受祖父影响,与孪生胞弟、画家李孝萱在母亲的呵护下学习写字绘画。6岁左右,他开始临摹字帖,赵孟頫的《三门记》成了人生路上的第一幅字帖,从此,他便与书法结下了半世纪的情缘。三十而立,他开始对碑帖产生了浓厚兴趣,转而临摹柳公权、颜真卿,后倾向于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书法名家。在五代杨凝式及宋人写意书风中徘徊数年,后又于元铁崖,倪瓒及明清书家如八大,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浦华书风袭染下,潜心十余载,吸纳其笔墨精髓。各家法帖,他都向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靡不临之,甚而挑灯对月,孜孜以求,对书法的认识也与日俱深。他临摹大量墓志,造像,碑版及近代当代诸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沈曾埴,徐生翁,谢无量,徐悲鸿等碑派书家后以为,碑帖应融合,共补不足。他认为,碑浑厚大气,雄浑有力,但其气息脉络缺乏贴的韵致意向,试图在创作中将二者融合,并在融合中寻找一个能够彰显个人性情的点,形成自我风格。“书法最终的境界是写心情,写自己内心的东西。”李孝椿坦言,从90年代起,他对草书情有独钟,草书的狂放不羁、宣泄情怀对心灵产生了极大震撼。他从王铎那里找墨的感觉;从张瑞图中找到方折圆折与侧露;从徐渭找到飘逸中的均,密,媚,从黄庭坚找到线的节律,穿插,避就;由张旭、怀素之处找寻笔法的游走法门,继而自成一体,享誉书坛。

    李孝椿的书法诸体兼备,作品内容多以古人诗句为主,也有即兴之作,或对书法感言。

    提笔写字,是心灵的放松。谈及一生写字有何影响,他直言,每当心烦意乱或玩世不恭之时,拿起笔,在点线间游弋,心灵万分纯净,世界只有自己和线条。笔者采访之时,自然也是深陷墨香之中,发觉作品中不乏他为调节心情而作的画。李孝椿说,中国绘画讲究笔墨,墨在绘画中表现得很有味道,水墨结合,烟云之际。因此,偶尔作画一来让书法沾染画中笔墨,二来闲暇娱乐。

    如今,李孝椿大多时间会在“孝椿翰苑”看书写字,接待友人。他说书是一定要看的,文化积淀能够提升书法境界,时而放下墨笔,翻阅文字,豁然开朗。友人来访,品茗闲谈,“孝椿翰苑”氛围恰好。2011年,李孝椿工作室重建,陋室翻新,形成如今占地近两千平方米的“孝椿翰苑”。外观采用徽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院落中卵石小路,翠竹摇空,曲径通幽,继而轻风拂面,墨香隐隐迎来。走入其间,感叹别有洞天。展厅装饰新颖,灯光色调与作品相得益彰,能容纳百余幅书画作品同时展出,展板采用推拉结构,可进可退,平日拉开展板,花格窗以烛影相映,交流笔会,再好不过。深入其中,藏书室书香四溢,教学厅动静相宜,待客室清雅简洁……打破传统展厅的单一模式,“孝椿翰苑”除展厅外,设置教学厅、待客室、创作室、藏书室、储藏室和休息室,集展览、交流、教学、笔会、研讨、收藏、文人雅集多功能于一体,藏有本人及当代名家书画作品3000余幅,艺术刊物5000余册,前后院落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甚为雅致。

    李孝椿定期会在翰苑进行少儿书法培训,他希望能挖掘培养后起之秀,承袭书法精神。此外,他也希望滨海新区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同时欢迎艺术家们莅临翰苑,切磋交流,展览作品。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