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一耕夫 铁笔书逍遥——书法家、陶刻家潘若骏先生
发布日期: 2019-04-15 09:22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潘若骏,字池阳、厚行,号苦马、木雁。1946年出生于陕西省华县,自幼学书。1985—1987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先后加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塘沽书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美术师。作品入选《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大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二卷)等书法作品专集。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书法家电脑数据库》,《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等多部典籍。书写200米全装裱《猗兰长吟——中国历代咏兰诗词集萃》长卷,有线装书《中国历代咏兰诗选》六卷,《中国古代诸家说兰》一卷等。2008年2月,开始潜心研究陶刻,创作出以“大虚扁壶”为代表的一批宜兴紫砂壶。后又开始钦州坭兴陶刻作,创作出以“前后赤壁赋大瓶”为代表的一批钦州坭兴陶刻作品。

    书法、兰花、陶刻为潘若骏的三爱。他深居四川乐山十年,居所命名“散淡居”,意为散散淡淡,隐居蜀地潜心写字,伺弄兰花。将兰园起名“三素兰苑”:素心、素草、素花。三素兰苑位于书房之外,每天闲步兰园书房之间挥毫、莳兰,乐得其所。夫人为其博客命名为“砚田一耕夫”,甚为恰当。2008年,潘若骏应邀到浙江宜兴,从此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留在宜兴潜心研究壶上篆刻,而这一留便是四年。2008年底,潘若骏的学生得知老师痴迷陶刻,邀请他到广西钦州,参观钦州坭兴陶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在制作好的泥坯上篆刻,沉醉中。此后,他的壶上篆刻便多了个新品种——广西坭兴陶。2012年,他与夫人回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滨海新区,那些陶刻宝贝也陆续搬到了这里。

    潘若骏在新区的工作室名为“山木居”,位于塘沽德景花园小区,三层别墅,独显幽静。室内陈设书法、陶刻作品千余件,美轮美奂,宛若一所艺术博物馆,身临其境唯叹“震撼”。一楼大厅会客为主,主人自书“品茶聊天闲扯淡,评古论今穷开心”高高挂起,字里行间流露闲情逸致。形态各异的虚扁壶、提梁壶、秦钟壶、将军瓶、吉祥瓶……美不胜收,充实着三层小楼。唐诗宋词等文学精华均被他以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篆刻于陶上。潘若骏的书法曾被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用“飒飒清朗”点评,深厚的书法功底,娴熟的刀工,让其陶刻作品清致脱俗,飒飒清朗。置于二楼的“三字经”大瓶为潘若骏最爱,此瓶被称为“窑宝”,他说,烧制如此之好实属难得,偶然得之,独一无二。壶上篆刻对潘若骏来说,可谓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应笔者之邀,他现场拿出一把壶坯,以刀代笔,落刀有神,全神贯注下几分钟便将自省之句“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篆刻壶上。“老潘可以从早晨一直刻到晚上,中午只休息一会儿。”夫人赵女士如是说。

    在潘若骏看来,壶上篆刻为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陶器比纸张耐久,可以长久保存,与此同时还有实用性。而壶上篆刻也将文化、艺术、古陶传艺都凝聚在了一把壶上。与此同时,潘若骏的坭兴陶刻将广西钦州坭兴陶传播到了北方,让更多人对其有所了解,成就了文化传播。如今,连同留在广西的作品,潘若骏共有两千多把陶刻壶,他把壶上篆刻当作一种艺术追求,他只求用心做,做到为心无愧,而好坏则留予后人评论。潘若骏说,自己并不希望以此盈利,反而更希望将他们展现出来,如有机会也愿意捐献,力图让这些作品更有意义。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