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缘墨情——张恩祥的中国画
发布日期: 2019-04-15 09:21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张恩祥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当他走进乌兰察布盟,便对内蒙古大草原情有独钟。在一个万物生机勃发的初春,迎面走来一队缓缓、稳健、义无返顾的紫驼,张恩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感觉“一峰紫驼正扬起它高高的头凝视着我,那略带忧郁的眼神中闪动着一种温情和期待,而就是那一瞬间的相视,使我读懂了它……从此,骆驼便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张恩祥从上世纪80年代返回津门的20余载里,情系内蒙草原,梦牵大漠紫驼,更渴望用画笔描绘草原上美好的事物,而大漠上漫漫行进的骆驼因为这一瞬间的结缘,成为他的情愫寄托和艺术之旅。而张恩祥的画驼历程有幸与当代名家名师们结缘,并得到孙其峰先生、刘大为先生的指教,自己对于艺术的敬业,就像骆驼一样,在茫茫艺术之途锲而不舍地跋涉。

    中国自古不乏巧夺天工的花鸟画大师,而专门画骆驼的画家则是在近现代才出现,其中有高手刘大为。骆驼是有灵性的动物,能够与人的灵性相沟通,艺术家先必得熟悉其造型、肌理、动态、活动方式和习性,烂熟于心,画起来才得心应手,为其传神。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张恩祥无疑需积累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由观察而获得的体验。他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六下内蒙牧区,和牧驼人交朋友,与骆驼零距离接触,还有他对内蒙风土人情与艰苦生活的体验与理解,笔下的骆驼才那么鲜活和有灵性。其中2007年《圆月》中的紫驼白驼,透出茫茫大漠艰辛下仍不乏的诗意浪漫;而2009年的一幅《欢聚那达慕》,则充分表现了骆驼的欢快悠闲和人的喜悦之情。老画家孙其峰对张恩祥厚爱有加,在一幅他的2008年《紫驼白驼漠上行》题跋道:“恩祥画驼,水墨、设色兼擅,别开蹊径,不与人同,故能自成一格也。”

    张恩祥接受的是中西融合类型的美术教育,他有很好的西画造型基础,在实践中他为博大精深的中国画所吸引,决心在中国画领域有所作为。他从上世纪80年代由西画转入中国画,可是他没有走文人画的道路,而是广泛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色彩、造型、构成等等元素,运用于他中国画创作。他认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动物的中国画,适当吸收西画造型观念和方法,有助于增强艺术语言的表现力。

    一个画家“自成一格”,无非需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继承传统与创新突变。关于继承传统,张恩祥以画骆驼作为研习传统笔墨的突破点,娴熟地掌握了传统绘画的各种笔法、墨法,画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其中有蒙古少女、牧驼人等。他的草原风光画,源于生活,墨彩交融。常以丰美广阔的草地为主景,骆驼或牦牛、骏马漫步其间,画面引发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关于创新突变,张恩祥他充分吸收了西洋绘画的元素并伴随着线条与水墨,在宣纸上探索笔墨造型的奥秘。因此,他的中国画既有传统笔墨精神,又有时代气息。

    张恩祥数十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艺术探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他的艺术作品为少数民族人物造像,为骆驼造像,张扬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并向人们呈现大漠特有的苍茫而质朴的诗情画意。

    作者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 邵大箴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