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人才创新创业 | 推动更多清华科研成果落地滨城 |
“就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让我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在推动清华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价值。”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瀚晟专注于通信系统及信号处理、定位导航、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研究,打赢多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成为科技部专家库专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卫星导航定位优秀工程和产品奖一等奖等荣誉,被评为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生态城领军人才。
有“续”发展 做电子信息建设引路人
从1989到1998年近10年间,王瀚晟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在测试教学科研、通信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明确了自己未来投身事业的方向和目标。
毕业后不久,王瀚晟继续在国外开展相关科研工作。2005年,王瀚晟毅然回国创业。2006年12月,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负责《高动态抗干扰卫星导航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面对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他潜心研究、刻苦钻研,终于在高动态、抗干扰技术科研攻关与工程应用攻关中取得重大突破,使卫星导航接收机在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很好的运用。(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2008年,王瀚晟和团队设计的全球首款北斗多模卫星导航基带芯片实现量产,让卫星导航用上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眼睛”。在随后的几年间,王瀚晟又继续发挥在通信系统、集成电路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创新优势,接连打赢了多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搭建平台 破解科创企业发展瓶颈
科研不停步、攻关不停歇。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王瀚晟越来越意识到研发不能只靠一个人、一个团队,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通过创新平台提供正确有效的引导和较好的研发环境,更有利于实现成果转化,更多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成果也可以被充分利用。”在王瀚晟看来,已具有专业能力的研发人员不仅要深耕自身所从事的领域,也应走出一条“破浪”前行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次转型,也让我的工作更全面、综合性更强。”2018年,王瀚晟来到中新天津生态城,担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解锁”了科技成果转化护航者的新身份。
为了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有用途的技术成果推向市场,王瀚晟带领团队先后组织开展项目讨论、路演、会议等550余场,主持孵化的高价值前景先进技术企业已有40余家,总估值超过20亿元。“希望能在层出不穷的技术中寻找能推动行业发展的‘黑马’,并通过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金融、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增强企业底气,助力企业爬坡过坎、行稳致远。”王瀚晟说。
扎根乐土 打造科创发展新高地
据了解,中新天津生态城与清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工作,积极推进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研成果在津转化,先后搭建了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电子综合检测中心三个技术平台及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新一代融合通信和智慧城市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先进技术创新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工创新中心”三个应用平台。通过“技术+应用”平台驱动,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培育了华慧芯、湃方科技、智毅聚芯等一批优质项目,为滨海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建院以来,我和院内工作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也获得了滨海新区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提供的稳定的创业环境和长期的政策支持。截至目前,研究院孵化聚集了130多家企业,成功转化的项目有40多个。”说到研究院的成果,王瀚晟满脸笑容。据悉,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落户中新天津生态城后,便得到了定制化的人才政策、场地支持、住宿补贴、发展激励等系列服务,有精度更有温度的服务也成为研究院快速发展的“稳定器”。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希望做强光电产业,争取将光电平台升级成为国家级平台,同时再聚集一批光电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二是与天津本地重点实验室、企业深化合作,参与或共同承接国家任务,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三是把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科研成果与天津市教育、人才、科技等产业相结合,帮助天津有力解决民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王瀚晟充满自信地说,“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构建了创新创业的乐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成功实现技术产业化,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